平台资讯

国际标准专家郑军奇获评“上海工匠”


  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郑军奇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检测认证工作组组长,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上海工匠”、“普陀工匠”获得者,长期从事机器人及电磁兼容相关技术、产业的研究。


勇于开拓,创导技术创新

  作为技术负责人,他积极跟踪和关注国内外机器人等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以及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需求,先后负责主持参与国家发改委“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能力建设”、“新型电网终端设备检测基地建设技改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电子电器抗扰度与电磁骚扰(EMI)测试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十多项项国家和上海市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

  作为创新项目的负责人,他承担的“高频大跨距传感器检测系列装备研究及应用”、“欧盟机动车电磁兼容标准分析与应对措施研究”等项目先后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上海市质监局优秀标准项目等多个奖项,为行业的产品发展、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郑军奇取得技术成果20余项,申请专利16项,发表专著5本,发表论文6篇,获得上级项目支持近3亿元,承担项目经费超过5亿元,产出经济效益2亿。



标准引领,推动产业发展

  中国的机器人市场需求量大,制造量大,制造能力强。安全性与电磁兼容性是电子电气设备测试认证过程中的两大技术指标。以往,机器人的测试和认证依据的国际标准属于通用标准,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智能的机器人的电磁兼容检测和认证。很多国家的机器人质量检测和第三方评定过程中参考依据的电磁兼容标准不尽相同,测试的一致性和复现性很难做到。

  郑军奇首先牵头制定了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国家标准,其中服务机器人的电磁兼容标准已经发布实施。他的提案中展现了中国国家标准的技术内容,使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百余位电磁兼容专家产生了对机器人电磁兼容的浓厚兴趣。在他的推动下,进一步提升了国内电磁兼容评估能力,推进我国技术发展,为国内电磁兼容发展和中国竞争力的提升做出巨大贡献。目前我国在该领域已具有举足轻重的技术地位。



肩负使命,跨越产业鸿沟

  郑军奇曾提到:“一个高科技产品,要从早期市场进入到主流市场当中是有一个鸿沟要去跨越的,如果这个鸿沟跨越不了,这个产业就结束了。如果能跨过去的话,就会成为主流的市场。”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和普陀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建,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四梁八柱”之一,也是普陀打造智能软件重点产业的重要载体之一。

  郑军奇作为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的项目负责人,肩负起提升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历史使命,致力于研究、攻克机器人产业所面临的难点、痛点,牵头组建“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联合联盟成员2019年成功申报并承担国家科技部机器人专项,支撑和引领长三角及我国机器人产业技术的可持续创新发展。组建“未来机器人”国际创新中心,为海外高校、成果转化落地企业建立对接平台,孵化了康复、巡检、物流、建筑、教育五大领域的机器人企业,成为助推企业发展,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建设的桥梁和纽带。